<tr id="qv71a"><nobr id="qv71a"></nobr></tr>

    <sup id="qv71a"><track id="qv71a"></track></sup>

      <ins id="qv71a"><option id="qv71a"></option></ins>
      <code id="qv71a"></code>
      <ins id="qv71a"><option id="qv71a"></option></ins>

      馬院士為您講述“雙奧”之都背后的故事

      人物

      02-28

      2018

      第二十三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2月25日晚在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閉幕。中國作為下屆冬奧會主辦國,在閉幕式上奉獻了《2022相約北京》8分鐘文藝表演。隨著平昌冬奧會圣火緩緩熄滅,冬奧會開啟了“北京周期”,屆時北京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2022相約北京》8分鐘文藝表演

       

      奧運會讓世界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了解了世界。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那些為申奧事業默默作出奉獻的人。

       

      馬國馨作為中國體育建筑引領者,由他主持設計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率先的實現了無障礙環境,成功舉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而后,他又馬不停蹄的投身于1991年、2000年兩次的申奧工作中,主持申奧體育場館的規劃設計工作,為北京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國馨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總建筑師。

       

      01  馬國馨與體育建筑·奧林匹克的不解之緣


      談起馬國馨與體育建筑的緣分,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還不到30歲的馬國馨作為項目設計主要負責人之一,承擔了其建筑設計生涯中的第一個公共建筑項目——北京國際俱樂部的設計工作。

       

      北京國際俱樂部

       

      北京國際俱樂部有1萬多平方米的面積,包括娛樂、餐廳和網球館、室外游泳、跳水等項目。那時的馬國馨并不熟知這些體育場地的規格標準,他感到在體育建筑設計中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好在馬國馨所在的BIAD對體育建筑設計有很多經驗,曾設計了北京體育館、北京工人體育場、首都體育館等,一批老同志的傾心指導和馬國馨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為工程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讓馬國馨對體育建筑有了深切的感悟。

       

      馬國馨(左四)與丹下健三(右三)合影

       

      1981年至1983年,馬國馨在日本丹下建三的都市與建筑事務所研修,回國后,他帶著國外建筑設計的先進理念,著手第十一屆亞運會場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規劃及設計工作。從參加亞運會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到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建成,整整用時7年,馬國馨和他的同事們為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開創性的將“人車分流”、“景觀布置”等國外先進的理念應用到了設計之中,史無前例地在全場實現了殘疾人無障礙環境。最終,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優秀建筑設計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特等獎"等多項獎勵。當馬國馨接過由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簽字的"體育建筑獎"國際奧委會獎牌時,他感到的不僅僅是榮譽,更多的是幾分壓力。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全場實現了殘疾人無障礙環境

       

      1991年,中國首次申辦奧運會,馬國馨帶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再一次披掛上陣,開始了奧運體育建筑的規劃設計工作。那時英語在中國并不普及,馬國馨帶領BIAD團隊,一邊翻譯各種文獻資料,一邊學習奧運賽事對體育場館的各種要求。盡管中國最終以兩票惜敗,但在這一過程中,馬國馨和團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2000年,當得到北京再次申辦奧運會的消息后,BIAD集結了以馬國馨為首的全院精銳專項團隊,全面開展申奧工作,承擔了《申奧報告》中場館規劃方案章節的編制工作,以及申奧場館的全部規劃方案設計工作。經過一年半的規劃、論證、設計和數十遍地修改,在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向國際奧委會送交的《申辦報告》中,BIAD完成的奧運場館及奧林匹克公園的規劃設計方案,獲得國際奧委會委員們的好評,為申奧成功做出了突出貢獻,更為中國體育建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2  馬國馨憶建筑生涯中最難忘的項目


      馬國馨作為一名造詣高深的建筑大師,不僅為中國體育建筑做出卓越貢獻,還主導設計了包括首都機場T2航站樓、毛主席紀念堂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工程。如今,他回憶起自己的建筑人生,最印象深刻的當屬毛主席紀念堂的設計工作。

       

      馬國馨(左一)向李鵬總理(右一)匯報首都機場T2航站樓項目

         

      馬國馨在毛主席紀念堂前留影

       

      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舉國悲痛。當時年僅34歲的馬國馨懷著悲痛的心情接到了一項史無前例的重大工作——為毛主席紀念堂做方案。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為何令馬國馨至今記憶猶新?

       

      《院士馬國馨》預告片